心存慈悲,能夠轉惡為善,能夠推倒人與人之間的高牆。日本高僧良寬禪師形跡落拓自在,以草庵為居,盡管物質清貧如洗,仍是悠悠自適,樂以忘憂。
一個中秋節的晚上,良寬禪師外出經行。這個時候小偷潛入草庵行竊,躡手躡腳地進門一看,裏頭竟空無一物,小偷呼了口氣,自認倒黴,隻得空手而歸。才出門,就碰上經行回寮的良寬禪師。禪師看在眼裏,明白小偷的來意,於是笑了笑,又看他衣服單薄,恐怕著涼,於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來,溫和地說:“我這裏沒什麽東西給你,這件衣服,你拿去吧!”小偷急急接下衣服,驚慌失措地拔腿就跑。良寬禪師轉身看了看小偷的背影,又凝視著掛在半空皎潔可愛的月亮,自言自語著:“可惜,我不能把這光明美麗的月亮送給他!”
又一回,良寬禪師被附近一個僧人痛打一頓。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良寬禪師趕緊躲到屋簷下避雨。望著雨,他竟然忘記自己受打的事,反而擔心著:“那個和尚,好像沒有帶雨傘。”
為別人著想,自己是其次,良寬禪師慈悲的胸懷,不隻是修道者應當發願效法的,也是身而為人應該學習的。試想,生存於世,看到的都是人人自危,人人惦記著自己的好壞得失利益,不顧及他人的安危和感受,不管山河大地是茂盛是枯萎,不念其他生物的生死恐懼,麵對一道道冰牆與一波波天災人禍,該怎麽生活呢?
佛教慈悲的思想,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方向。因為心存慈悲,能夠轉惡為善,能夠推倒人與人之間的高牆。
諸佛菩薩心心念念都是“履地常恐地痛”、“以仁為三界上寶,吾寧殞軀命,不去仁道也”、“慈悲喜舍心,日夜常修習”,不僅以此利他自修,也以此教導我們,對人待物常存慈悲,才是修行的重點,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