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脈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隻需要坦率地承認:現實一點也是一種必要。
做人要義氣,雙方需求要平衡
玄機解讀:利益是在利益動機支配下的人的關係。隻有出現了利益之後,人脈網絡才會組織起來。從根本上說,關係具有利益的屬性。我們既要感情,又要功利,不做聖人,也不做小人。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講求互利,滿足各自所需,達到平衡,否則關係就會破裂,人脈就會中斷。
人際關係的利益從根本上來說表現出一種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性關係。利益是一個曆史的概念。這是說,利益原則在人類的曆史上隻有暫時性的價值。比如說,今天你帶了一把傘去上班,碰巧天下起了傾盆大雨,於是你的傘可以恩惠到其他的同事,你可以選擇一位同事共打一把傘,你可以把她送到車站,本來她是必須淋著雨去車站,或者因為等待雨的停止而耽誤很多的時間。當你同她一起冒雨前行的時候,雨停了,於是她可以自己走了,因此,你的傘所提供的利益因為雨的停止而消失,這就說明了利益的曆史性和暫時性。
人類社會是建立在利益和利益關係的基礎之上的。利益即是在利益動機支配下的人的關係。隻有在出現了利益關係之後,人脈網絡才能夠被認為是可以“組織”起來的,而同樣,隻有在認識到了利益原則,才真正認識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從根本上來說具有利益關係的屬性。許多人將利益原則與道德價值對立起來,原因就在於將利益原則僅僅做了經濟利益的理解。利益關係的確是在經濟活動中最先確立起來的,但是它具有人類社會關係的本質特性,它的本質含義超越了經濟領域,而且它的曆史發展也必然最終將這一本質確立於經濟領域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