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大眾與製度,能夠尊重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嫌東嫌西,才能融入團體。有一名信徒到寺院參加水陸法會,因為分配到掛單的寮區較為偏遠,每天必須走上一段路才能到達壇場,所以嘴裏不時嘀咕:“每次都要走這麽遠的路,真累!”
佛光禪師知道了,為大眾開示時便以巧妙的譬喻教導:“希望大家不要嫌住得遠,如果現在都嫌遠,十萬億佛土遠的極樂淨土,將來怎麽走得到呢?如果空中有警察,他就會說:‘這個人怕走路,不要給他去極樂世界,因為他嫌太遠了。’”
有些人不喜歡走路,往往走到佛光山的山門口,看到“佛光山”三個字,就對同伴說:“哦!佛殿還在後麵,那你們上去就好了,我在這裏等你們。”佇立山門等,不就等於沒有到過佛光山嗎?
還有些人吃過飯準備下山搭車,便說:“哦!真費事,要走那麽遠。”其實出門就是要走路,走路是一項有益身心,對調和情緒也有幫助的運動。就像在佛光山內豎立的幾個字:“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果真在佛地走上一千步,不但壽命長,心靈也能悠然自在。
“走路”就和拜佛、念佛一樣有功德,佛門裏的跑香、繞佛、朝山、經行等修持,都是要走路的。“走路”也是一種修行,在動中養靜、養心;因為怕走路而不願意“多走路”,不就錯失一個修行、運動的好機會嗎?
在佛門,出家人的日常生活,“隨眾”這個觀念很重要。舉凡過堂吃飯、庠序課誦都是跟隨大眾出坡,跟隨大眾聽法,跟隨大眾用餐,在行徑間修性養心,慢慢地威儀也好了,次序也有了,心裏也隨之平靜了。“隨眾”是一種包容心的養成,因為心中有大眾與製度,能夠尊重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嫌東嫌西,才能融入團體,隨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