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問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你會聽嗎?”一定會遭到對方的恥笑,這種問題他一定不屑於回答你。長了兩隻耳朵,又不聾,有誰不會聽呢?可誰又會想到,坐在那聽的人有可能隻是一部錄音機呢!錄音機是一堆塑料和金屬構成的沒有生氣、沒有情感的物體,如果聽者成了一部隻知道開關運行的錄音機,那麽是無法激起說話者的**的。說話者的第一感覺便是:你在敷衍我。這樣的錄音機式的聽者又怎能達到激勵別人的目的呢?
所以,聽應該是傾聽,是對說者表現出的極大的注意地聽。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證明聽者的態度對說者有著極大的影響。
讓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結果上課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學生,無強調,無手勢。
讓學生積極投入——傾聽,並且開始使用一些身體語言,比如適當的身體動作和眼睛的接觸。結果教授的聲調開始出現變化,並加入了必要的手勢,課堂氣氛頓時生動起來。
由此看出,當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應而變得滿不在乎起來。而當學生改變態度,用心地去傾聽時,其實是從一個側麵告訴教授:你的課講得好,我們願意聽。這,就是無聲的激勵,並且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從上麵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傾聽時加入必要的身體語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動勝於語言。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顯示出**、讚美的信息,可增強、減弱或躲避拒絕信息的傳遞。精於傾聽的人,是不會做一部沒有生氣的錄音機的,他會以一種積極投入的狀態,向說話者傳遞“你的話我很喜歡聽”的信息。
錄音機是沒有眼睛的,俗語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適當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強聽的效果。這種眼神是專注的,而不是遊移不定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發自靈魂深處的眼神是動人心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