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舌頭”在關鍵時刻真可以起到“一言興邦”或“一言辱國”的作用。
蕭伯納是英國著名幽默作家,他年輕時遇事十分膽怯,後來以不怕出醜學溜冰的精神練習演講和辯論,終於成為聞名於世的演說家。
有一次,他寫的新劇本《武器與人》首次演出獲得成功。劇終落幕時,許多觀眾要蕭伯納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賀。
可是,當他走上舞台時,突然有個人衝到台上對他大叫:“蕭伯納,你的劇本太糟了!誰要看這個爛戲,趕快收回去,停演吧!”
麵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狀況,觀眾大吃一驚,以為蕭伯納準會氣得渾身發抖,憤怒地回敬這個無禮的挑釁者。
誰知,蕭伯納非但沒生氣,反而彬彬有禮地向那個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笑容滿麵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很對,我完全讚同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反對這麽多觀眾有什麽用呢?我們倆能禁止這個劇本的演出嗎?”
這番話使得全場哄堂大笑,緊接著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那個挑釁者隻好悻悻然地溜走了……
倘若蕭伯納直言對抗,盡管他舌燦蓮花的口才也能取勝,但絕不可能獲得如此有力的奇妙效果。
妙語可以出奇製勝,隻要運用得當,往往能收到直言不諱難以達到的效果。
王安石的小兒子王元澤,從小口齒伶俐。有一次,客人想考他,指著廳外的獸籠問:“你能告訴我,籠裏關著的兩隻獸,哪隻是鹿,哪隻是獐嗎?”
王元澤並不認識這種獸,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獐邊是鹿,鹿邊是獐。”
這機警的回答,博得了滿堂喝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謂“口齒伶俐”,並非僅僅意味著吐字清晰與表達流暢,更在於思維的敏捷。頭腦遲鈍的人,恐怕很難有一副“伶牙俐齒”,而能言善辯者,一般都是“眉頭一皺,計上心頭”的機靈人。從這個角度講,口才的訓練實質上是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