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期間,產生了“曲線救國”一詞,指的就是采取直接的手段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隻好采取間接的、效果慢一些的策略,借助其他力量,或者從側麵迂回牽製幹擾,一點一點地爭取勝利,有時候可能還要放棄一部分已經得到的東西,但大方向始終不變。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必須直來直去,然而也有時候直言不諱卻不利於解決問題,我們還非得含蓄些、委婉些,采取“曲線救國”的策略,才能使表達效果更好。
在日常交談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便說、不忍提或者場合不允許直說的話題,也會出現尷尬、僵持不下、難以取得進展的局麵,這時候需要把“詞鋒”隱遁,把“棱角”磨圓,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或者換個話題緩解一下緊張氣氛,或者把注意力從尖銳矛盾上轉移開來。這些方式能使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對方處在較為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
那麽,“曲線救國”策略該如何應用到說服中呢?
★換個角度,別有洞天
俗話說:“別一條道跑到黑。”這就告訴我們,不能隻從一個角度去認識事物,事物越複雜,越需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說服者如果隻知道圍繞自己的觀點、立場、成見展開辯論,一般很難奏效。因此,必須懂得從多種角度分析事物,一來能夠保證看問題更全麵,二來有利於把握他人的想法。
戰國時,鄭國弱小,秦晉兩大國聯軍圍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和秦穆公談判。燭之武見了秦穆公說:“我雖為鄭國大夫,卻是為秦國利益而來。”秦穆公聽後冷笑,不予相信。
接著,燭之武剖析:“秦晉聯合圍鄭,鄭國已知必亡,然而鄭在晉的東方,秦在晉的西麵,兩國相距千裏,中間又隔晉國,如果鄭國滅亡,秦能隔著吾國管轄鄭國的領土嗎?鄭隻會落於晉人之手!一旦鄭國被晉所吞,晉國的力量便超過秦國,晉國強則秦國弱。替別人擴張勢力的事情,恐怕不是智者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