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期待效應”,即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利用期待效應說服他人時,就是要為對方按照你所期待的樣子貼個“標簽”,表明他具有的個性、態度或其他特點,然後再提出符合該標簽特點的要求。為使自己名副其實,他人就會按照你所期待的去做。
1960年,羅森塔爾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關於期待效應的實驗。羅森塔爾要求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你們的教學表現,校方認定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也為了獎勵你們,本學期校方特地挑選了一些智商比較高的學生讓你們來教,相信有你們這些優秀的教師和這些高智商的學生,我們會變得更加優秀。”這兩位教師聽後感到非常自豪,也更加努力地教學。
一年後,這兩個老師的學生大都是全校最優秀的,成績也比其他班的學生好很多。後來校長道破了真相:這兩位老師和這些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
實驗中,校長對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和期待,直接影響了老師的教學,老師又會把這種積極的感情、語言和行動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萌生出自信、自強的力量,進而成為優秀學生。
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告訴我們,要想讓他人怎樣表現或者采取怎樣的行動,就把這種期望通過語言傳遞給對方,直接告訴對方“你就是怎樣的人”“你會那樣做的”,有利於對方產生與你的期望相符的特性。無論你想讓對方做什麽,都應該說出來讓對方知道,對方才能了解你的期許,從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利用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給他人貼上一個你所期待的“標簽”,即可促使對方產生不虛此名的心理,從而按照“標簽”所示有所行動。這裏有兩個心理要素在影響他們的行為:首先,當一個人被問到他是否願意做出人們所希望的行為時,他會覺得必須回答“是”;其次,當人們公開承認自己具有某種特征後,往往為使自己言行一致而去履行自己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