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曆:每次考試(不管是大考,還是模擬考試)前,老師總是重複著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先做容易的,後做難的。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還真有道理。試想,如果我們拿到試卷後,盯著難的題目不放,一旦考慮了半天,還不能解決問題,這勢必會讓我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導致緊張,思路打不開,再回頭做其他的題目,容易的也變成難的了。相反,如果從容易的題目著手,會越做越有信心,難的也就變得容易了。
做事從容易的入手,這一方法不僅適用於考試,也適用於交流。例如,在當事雙方談判、交涉時使用這一策略——從對方易於接受的小問題入手,會讓會談的氣氛更加融洽,使對方的戒備心理慢慢消除。為什麽呢?因為如果小問題都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談何解決大問題?一旦小問題圓滿解決了,會談信心就很容易建立,彼此認同的情緒也逐漸蔓延,這樣成功說服對方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了。
也許有人對這一策略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一般來說,交涉中有待解決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在談判開始的時候就把最困難的問題提出來,一旦對方對你的解決方案表示認同,這樣豈不更能建立彼此的自信心?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風險很大,說服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
想想看,最困難的問題,往往是雙方最關注的、爭議最大的、最難以解決的問題,要想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通常不太現實,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此作談判或交涉的第一事項,如果一開始就造成很大的分歧,一旦雙方久久爭執不下、互不相讓,勢必會造成彼此間失去信心,問題就更加難以解決了,交涉失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精明的人,往往會以簡單的問題作為交涉的開始,在討論這個事項時,他會說:“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達成共識,下麵的問題也一樣……”結果,6個問題雙方達成一致的就有4個,繼續使用這種方法,到解決最後的壓軸問題時,成功也就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