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而後能定,定以生慧。提到“書聖”王羲之,大都知道“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他揮鼠須筆,用蠶繭紙為《蘭亭詩》書寫的一帖《蘭亭集序》;還有“東床坦腹”深受郗太傅欣賞,決定嫁女的故事。《世說新語》中,王羲之有一樁臨危不亂的事跡,也值得我們深思、琢磨。
王羲之十歲的時候,很得從伯王敦的喜愛,常常讓他到營帳中睡覺。有一次,王敦起床未久,錢鳳來到營中商議軍事。王敦忘了王羲之還在營帳中,竟然毫不顧忌地商談叛變謀反的計劃。
王羲之醒來聽到兩人逆節之謀,知道會招引殺機,於是把口水吐在枕頭、被褥上,佯裝熟睡的樣子。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在營帳中睡覺,為避免泄露風聲,打算把王羲之殺死,以絕後患。兩人急急拉開帷帳,隻見王羲之睡得口沫縱橫,想他應該沒有聽到剛剛的言論,才放棄殺意,王羲之也因此保住性命。
臨危不亂的智慧與處變不驚的勇氣,都不是天生而有,是後天的修養。東晉謝安在淝水之戰展現的膽量,就是來自他恢宏的氣度;諸葛亮用空城計誘開敵軍,免除一場殺戮,則在於他知人的智慧。所謂靜而後能定,定以生慧;他們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膽識智慧,常能使艱困的局麵化險為夷。
人的一生,不時都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必須靠勇敢機智、沉著冷靜,才能麵對境界,將危難化為轉機,安然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