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都能察覺自己的“想”,那麽,就能遠離愛憎的束縛。彌子瑕年少時,風度翩翩,甚得衛靈公的寵愛。衛國的法令規定: 私下駕駛國君的乘車出去的人,要砍掉腳。有天夜裏,有人告訴彌子瑕:“你的母親得了急症。”彌子瑕情急之下,私自駕著衛靈公的車乘趕回家去。有人去報告衛靈公,靈公聽後,讚揚彌子瑕說:“真是孝子,為了母親生病,連要砍腳的刑法都忘了。為母忘軀,真是孝子啊!”
又一天,彌子瑕在果園裏遊玩時,摘了一個碩大的鮮桃,咬了一口,覺得甜美多汁,舍不得吃完,把剩下的桃子拿回去獻給衛靈公。衛靈公很高興,邊吃著桃子,邊對左右說:“彌子瑕因為心中有我,好吃的桃子舍不得吃完,特意留給我。”
等到彌子瑕年老色衰時,衛靈公就看不順眼了,漸漸地疏遠他。失寵後的彌子瑕,不但常因小事得罪衛靈公,靈公還跟他翻舊賬:“這個彌子瑕真可惡!竟然曾經沒有經過我的允許,駕走我的車乘;又讓我吃他吃剩的桃子。真是欺我太甚!”
彌子瑕因為青春貌美受寵,再大的缺點也被美化;等到色衰失寵時,之前的優點卻成了不可饒恕之惡。事件本身並沒有變化,改變的是衛靈公的愛憎情緒。
《長阿含經》說:“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世人有愛恨情仇等情緒,皆緣於欲念,見到好的,就起貪愛,若得不到時,就生種種苦惱。見到不好的,就起厭惡、嗔恨,也生種種苦惱。世人就在貪愛與嗔恨的情緒中流轉,不得解脫。
《長阿含經》又說:“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一切群生不相傷害。”“想”指麵對境物時,心中浮現的精神作用,一切欲念卻由“想”而來。如果我們時刻都能察覺自己的“想”,那麽,就能遠離愛憎的束縛,自然能得真正的平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