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明心見性,石作黃金。
太子辭別阿羅邏仙人後,四處奔波,均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正當他困惑時,一天,他突然頓悟,求人不如求己。一切道法都是在自己的心念及修行之中形成的。
明白此理後,他便回到伽諸山苦行林修行。
坐在樹底下,他靜靜地進入求取解脫的禪定世界。
苦行開始後,他堅定地規定每天隻吃一頓米飯,後來竟至七天才吃一頓飯。
歲月消逝,太子在林中靜坐了六年,他終於體悟到自己的肉身受苦其實正是執著於肉體啊。
太子沉思:我每天隻吃一頓米飯,到最後七天才吃一頓飯,形銷骨立,苦行修到這種地步,應該算是苦了,然而,我仍舊得不到解脫,由此可知,這種苦行的方法確實不是真正修道的途徑。
佛陀拋棄苦修的方法,就是明白了要到眾人中修行。
與花共呼吸,你才有芬芳。
與人同悲喜,你才有由悲轉喜的命運。
佛陀見世人悲苦勞累,就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做佛,而不是永遠做眾生。
每個人都是佛。
每個人都能進入天堂樂土。
隻要你有一顆愛他人的心。
隻要明心見性,石作黃金。
佛陀說“心無掛礙”,講心無牽掛時,人心自現,可以容下一切,拋開一切,偏又能做成一切。
佛陀俯看落日,心中想起世人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