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222-284),西晉名將。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杜預通曉兵法,善長謀略,博學善用,多有建樹,故有“杜武庫”之稱。
博學多才推行教化
杜預小時候不僅聰明、機敏,而且十分好學。雖然出生於官僚富貴家庭,但杜預對社會上流行的遊玩享樂之風並不感興趣,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讀書求學如饑似渴,每天從早讀到晚都不嫌疲倦。杜預讀書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律令等。而且他讀書的目的也十分明確,不為功名利祿,不為飛黃騰達,隻是為了增長知識。
杜預的父親和司馬懿有矛盾,結果被關進監獄,幽囚而死,這使得杜預久久沒有入仕。後來,司馬昭承襲了兄長司馬師的官位,杜預娶了他的妹妹高陸公主,這才開始了他的仕途,先做尚書郎,並繼承祖父豐樂亭侯的爵位,4年後,轉官參相府軍事。
杜預跟車騎將軍賈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後,杜預作了注解,然後奏進於朝廷。皇帝很滿意,下詔把這律令頒行於全國。
泰始年間,杜預任河南尹。杜預認為教化應以京師為中心並向四方輻射,由近而遠。因此,他所發布的一應政令、喻示,都貫徹著提倡教化這一主要內容。
泰始六年(270)六月,晉武帝派杜預協助安古將軍石鑒去隴西抗擊鮮卑族樹機能的進攻。軍隊開進到塞外,石鑒在沒有察明敵軍虛實的情況下,想貿然發起進攻。杜預看到敵人兵強馬壯,準備十分充分,而自己來時僅帶了步兵300人、騎兵100人,即使加上西域的兵馬,也絲毫不占優勢;而且晉軍是遠離後方作戰,糧食匱乏,補給困難,又是孤軍深入,人馬疲乏,如果開戰很難取勝。杜預於是建議暫緩進攻,抓緊時間增加兵力,籌措運糧,等等到春天糧草齊備,兵力充實之後再展開戰鬥,並提出了五條不可以出擊、四條不必出擊的理由。但石鑒對杜預不聽自己命令的行為十分惱怒,不僅沒有采納,而且還上奏皇帝,說杜預來到邊境以後擅自修飾城門和自己的官邸,克扣地方官員征集上來的軍用物資,造成軍需匱乏,且消極作戰,貽誤戰機。接著石鑒派人用囚車將杜預押往廷尉處受審。由於杜預與司馬炎是親戚關係,並且平時業績突出,僅被削去了爵位。但不久,石鑒出擊失敗,證實了杜預主張的正確,杜預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後來匈奴劉猛起兵反對西晉,皇帝下詔命杜預以散侯身份在宮中製定計劃。不久官拜為度支尚書,提出了50多條對內有利於國家、對外有利於安定邊境的建議,都被采納。石鑒從前線回來,論功行賞不符合實際情況,杜預給予揭發,兩人的矛盾激化,互相指責爭吵,結果同時被免去了官職,杜預僅留了侯爵的職位。幾年後,他又重新就任度支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