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誌,平靜以致遠。一個人如果對世事不能看得平淡;那麽他的心境就會被外物所擾亂,精神就會受到牽累,常因一些不愉快之事而耿耿於懷,就會直接影響到待人接物、處世治事的好壞成敗。因此,人要有平淡的心境求得舒解。曾國藩一生忙碌不堪,卻以恬淡養生,以冷淡處世,以平淡為官,以遠淡治學,胸中自有一片淡定,得人生之極樂。
淡定之懷不可少
儒家講究“入世”,要“了卻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後名”,功名利祿之心極重。但也有一些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的品行高潔之土,他們或文字飄逸,或誌趣高雅,講求的是自娛自樂,獨善其身,視功名利祿如浮雲。
曾國藩一生政務、軍務纏身,若說他沒有功名利祿之心是不可能的。他在初次進京趕考時,就充滿希望。他的好友劉蓉在評價當時的曾國藩時,用了“銳意功名,意氣自豪”一語。曾國藩在考中進士時,名列三甲,按照慣例,三甲進士多不能入翰林,曾國藩又羞愧又失望,差一點就回家了。後來,由於幾個好友的盡力規勸,年輕氣盛的曾國藩才留下來,按時參加朝考。
有功名利祿之心,並為此銳意進取,應該說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把功名利祿看得過重,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名逐利上,就走向了極端,走進了死胡同。人生豐富多彩,除了功名利祿,還有其他方麵的東西可以去嚐試,這樣才是享受人生樂趣的做法。
曾國藩涉身軍務,戰爭的激烈、殘酷,人事上的相互猜忌、爭權奪利,時時刻刻讓他處於緊張焦慮之中。為此,曾國藩常常身心疲憊之極,描述自己身體狀況的言語時常載於他的日記和與朋友的書信往來之中,而一旦談及身體狀況,就免不了涉及古人心胸開闊、恬然物外的自怡之趣,對此曾國藩充滿了羨慕之情。同治九年(1870) 四月八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閱《範文正集》尺牘,《年譜》中有雲:“千古聖賢,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後事,一身從無中來,卻歸無中去。誰是親疏?誰能主宰?既無奈何,即放心逍遙,任委來往。如此斷了,既心氣漸順,五髒亦和,藥方有效,食方有味也。隻如安樂人忽有憂事,便吃食不下,何況久病,更憂生死,更憂身後,乃在大怖中,飲食安可得下?請寬心將息”雲雲。乃勸其中舍三哥之帖。餘近日多憂多慮,正宜讀此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