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

第五章 曾國藩的以退為進之策

字體:16+-

“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實力,他總是受周圍環境及諸多因素的製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後吃虧的隻是他自己。所以,一個人要識好歹,明時務,知進退。曾國藩在為人處世過程中堅持以退為進的策略,平時善於藏住自己的鋒芒,善於明哲保身。羽翼未豐時絕不亂動,堅持龍蛇曲伸之道。這使得他能夠安全渡過各種險惡之途,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羽翼未豐時不可亂動

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斷擴大著勢力範圍。

1853年,太平軍連克數城,如狂風般進攻湖北。

是年年底,太平軍打到了安徽廬州(現安徽合肥市)。

次年春,黃州的清兵大營被士氣高昂的太平軍攻破。

清軍麵對太平軍的進攻節節敗退、毫無戰果,鹹豐皇帝坐立安。每當聽到一個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會加重一分。他不願清的基業毀在自己手中,又沒有其他辦法,隻有下旨讓曾國藩率湘軍前去支援。

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安徽、湖北、黃州紛紛告急,曾國接二連三地得到了出兵救援的詔令。

但曾國藩拒不出兵,隻是上奏解圍之法,惹怒了鹹豐皇帝。豐皇帝大筆一揮,一紙朱批發給曾國藩:“朕知汝尚能激發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濟燃眉……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聯看!” 很顯然,當時的曾國藩有著很大的壓力。然而,鹹豐皇帝的激將法在曾國藩的身上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曾國藩並非有意惹得龍顏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為他理性地分析了當前形勢。太平軍與以往的農民軍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如果沒有一支實力頗為雄厚的軍隊,是很難與之對抗的。曾國藩的軍隊雖小有規模,但在戰鬥力和士氣方麵仍無法與太平軍相比。他認為如果要戰勝太平軍,不但要加強軍隊訓練,更要考慮到“長江千裏,戰船實為急務”,他在書信中也向朋友提到過“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為此,曾國藩下定決心,在提高軍隊素質的同時,組建水軍和炮隊。在海上工事方麵,曾國藩花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頭質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堅固,做工還得精細:洋炮雖價格不菲,但殺傷力強,質量好,炮隊必須要用洋炮來裝備。曾國藩明白,如果軍隊素質和裝備沒有達到要求,絕對不宜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