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向下 胡雪岩向上

第五章 慎獨克欲——曾國藩的修心養性之路

字體:16+-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曾國藩作為道德修養的楷模,他在修心養性方麵可謂是參透了傳統智慧的精華。他誌存高遠,時刻保持學習,每日三省其身,主靜慎獨,去欲主靜,息心去傲,不斷改正的過失,善於知足,講究謙讓,這讓他的內心越來越強大,從而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

曾國藩語錄:慎獨乃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臨死前兩年,曾國藩對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提出了全麵的修身養性的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慎獨。曾國藩說,能夠做到慎獨,就可以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可以泰然處之,可以快樂、滿足、欣慰、平靜。慎獨就是真誠,真誠就是快樂。難怪孟子說,反問自己是真誠的,就是最大的快樂;難怪荀子說,沒有比真誠更好的養心方法了。因此,在他看來,“慎獨乃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慎獨,是宋明理學家最重要的修養方法。《禮記·中庸》雲:“莫見乎隱,莫顯利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檢束。

曾國藩把大學三大綱領——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看作份內事。他說:“若看作份外事,不能體貼到身上去,雖能文能詩,亦隻算得識字的牧豬奴,不得謂為明理有用之人,不

能整躬率物,任官蒞民。朝廷若用此等人作官,無異於牧豬奴。”說得何等透徹!曾國藩主張“立誌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以致知,克己以為行,成物以致用”,也正是往古儒者誠正修齊以迄開物成務的一貫作風,把學問事功,湊成了合拍的節奏。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務耕耘”這十六字,是他自訂的嚴格課程,也就是誠意慎獨的極端表現。在他的日記中,有不少痛自劾責力求改過的自訟之言,如:“聞譽則心忡,幾不自持,何可鄙一至於是,此豈後得為載道之器乎?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艱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適足以欺世盜名矣!”“聞人得別敬,心為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聞言,尚怦然欲動,真可謂下流矣!"見己過而內自訟,便是曾國藩大過人處,故能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更於受之以虛之外,將之以動,植之以剛,貞之以恒,歸之以誠,其勇猛精進,卓絕艱苦的偉大精神,實足為後人所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