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向下 胡雪岩向上

第三章 知榮識辱——曾國藩的恪守道德之律

字體:16+-

曾國藩被譽之為道德修養之完人,這與它知榮識辱的功夫是分不開。在他著來,忠誠為國,愛民如子,是一個為政者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平時需為國家和民眾盡心竭力,在時局需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名利以及生命來報效國家,這也是一個為政者最大的榮譽。相反,如果不忠誠自己的國家,不熱愛自己的民眾,那是一個從政者最大的失敗和恥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曾國藩語錄:力盡人事,不存絲毫僥幸之心。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曾國藩作為人臣的信條。為實踐其人生信條,他曾在戎馬征戰的沙場中幾次就想自殺,最主要的就有四次。1860年,曾國藩被困祁門時,身處絕境,即作書告諸弟,等於一篇遺囑,“看此光景,今年殆萬難支持。然吾自1853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願死疆場,不願死林中,本其素誌。近年在軍中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死即瞑目,毫無悔憾”。

曾國藩幾次自殺,表麵上是他兵敗後無顏見江東父老,內心裏卻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所致。他要以死報國,以身全誌。《禮記》中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製。”大丈夫就是要為忠於職守而獻身。所以,曾國藩表示:“不帶勇則已,帶勇則死於金陵,猶不失為誌士。”他還以袁簡齋的一句詩勉勵自己: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在沙場是善終。

當處理天津教案時,曾國藩更是明知凶多吉少,但也不避禍害。當時,駐紮在的曾國藩接到 接到去津門查辦教案的諭旨之時,曾國藩正在病假之中。曾國藩這次病得很重,“重發眩昏”,“泄瀉不止”。他自覺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甚至連壽木都運到了保定。接旨之後深感教案難辦,怕辦不好, 一生努力化為灰燼。幕僚勸他以重病難以勝任,請朝廷另選別人。但曾國藩不肯疏辭,他說:大將不辭刀頭死,豈能因禍福而避趨,還是決定要“力疾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