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才能造就良好的成事環境。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堅持以和諧為先,在待人接物中與人為善,誠恕待人,在治國治軍治家中堅持原則以和為貴,這使他獲得能夠輕易理順各種關係,獲得家人、朋友、上級和下司的鼎力支持,形成和氣致祥的氛圍,做出一番頂天立地的偉業。
和是一種好的處世智慧
曾國藩語錄: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
曾國藩最重“人和”,認為舉大事者不計小節,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發揚別人的優點,而不能過於計較別人的小錯。
曾國藩在這一點上,和古人大有近似之處。春秋時晉國趙武“私仇不入公門”,舉薦仇人刑伯子為中牟令。祁奚舉薦仇家解狐接替自己的職務。晉悼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說:”你問的是誰能擔任中軍尉,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這都是從公、從國家大局利益出發,是以賢能才幹為準,以事業為要。
漢光武帝劉秀在稱帝前一度隸屬於劉玄。劉玄因嫉妒謀殺了戰功赫赫的劉秀的哥哥劉繽。劉秀悲痛之後,考慮到王莽未除,一旦與劉玄決裂,則兵力分散,必為所乘。因而劉秀強忍悲痛,親赴宛城向劉玄謝罪,“未嚐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劉繽)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劉玄自感羞愧,隻好封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因此而得生存,兵力迅速發展,終至推翻王莽,恢複漢室,一統天下。
唐代中興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原來同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帳下任牙門都將,但二人長期意見分歧,水火不相容。後來郭子儀升任節度使,李光弼害怕他公報私仇,欲率兵逃走。正猶豫間,安史之亂爆發。身為大將,正是報效國家的時候。李光弼找到郭子儀,說:“我們共事一君卻形同仇敵,如今你大權在握,要死要活,你看著辦!”不料郭子儀倒地便拜:“國難當頭,我們怎麽能考慮私仇呢,應以江山社稷為重啊屍以後的日子裏,二人攜手共擊叛軍,立下不朽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