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實力,總是受周圍環境及諸多因素的製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如果一意孤行,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一個人要學會進退。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中的進退有度,使他能夠安全渡過各種險惡之途,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做大事,要看清形勢
曾國藩憑著自己幾十年的仕宦生涯,對封建社會官場的險惡看得最清楚,深知人一入仕途則毫無“自由”可言,即使是一隻猛虎,也隻能變成犬鼠可欺的可憐蟲了。《韓非子》“寓言”中就有“伏虎於匣”一節,意思是說老虎在深山,在野獸中稱王稱霸,一入牢籠就會搖尾巴乞求同情,不論“虎性”是否改變,都不能不屈服於現實。為虎設籠不是為了防備老虎,而是要讓虎入牢籠,使那些害怕老虎的人能夠製伏老虎。但是,幾千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誰能改變得了?更何況,一個有抱負的人不借助權力可以說是毫無作為的。因此,出進官場之局,處居江湖之遠,就十分難以決斷了。
曾國藩自己對出處之際雖然感到難以決斷,但憑他的老到經驗還是能夠掌握火候的。這裏說的是對其九弟曾國荃出處之疑的安排,可見曾國藩的韜晦。
曾家兄弟為大清朝把老命搭上了好幾條,尤其是曾國荃攻下天京城,用曾國藩的話說是千古以來最艱難的一次攻堅戰。攻占南京後,曾家成為大功臣,按曾國荃的設想,清廷應功高厚賞,自己該做個總督巡撫,享享清福了。可是,曾國荃雖讀過幾年書,但學識淺薄,急功好利,老饕之名滿天下,尤其在處死李秀成後,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清政府對他也最不放心,欲其速離軍營而不令其赴任浙江巡撫。
曾國藩無奈,隻好以病情嚴重為由,奏請曾國荃開浙江巡撫缺,回鄉調理,以避開輿論的鋒芒,解除清政府的這塊心病。不出曾國藩所料,這一奏請正合那拉氏的心意。曾國藩1864年9月27日出奏,10月5日即獲批準,並賞給曾國荃人參六兩,以示關懷。這本來是曾國藩的韜晦之計,暫時退避正是為了永久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然而,曾國荃在曾國藩移駐江寧那天,當著滿堂賓客而大發怨言,致使曾國藩狼狽萬狀,無地自容。為了開其心竅,曾國荃四十一歲生日那天,曾國藩除派趙烈文專門勸慰外,還特寫七絕十二首為他祝壽。據傳,當曾國荃讀至“刮骨箭瘢天鑒否,可憐叔子獨賢勞”一句時,竟放聲大哭,以泄胸中抑鬱之氣。11月2日曾國荃帶著滿腹委屈和怨憤返回湖南,由於怨氣仍未平消,終致大病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