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離不開人才的輔助,曾國藩也不例外。
但曾國藩有自己的用人方式,他對於人才的選拔非常嚴格。因為他明白,隻有選對了人才,人盡其才,事業才能蒸蒸日上。
成事者需要人才
說到求才,我們自然就會想到伯樂和千裏馬的故事,“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千古名言來自戰國時期的一則故事。當時被埋沒於民間的賢能之士汗明問春申君說:“君聽說過千裏馬的故事嗎?千裏馬到了可以乘用的年齡,拉著載鹽的車子上太行山,伸蹄曲膝,垂著尾巴,皮膚一塊一塊地潰爛,嘴和鼻子噴著白沫,大汗淋漓。到了半山坡,它再也走不動了,駕著車轅,不能再向山頂爬。這時,正好碰上伯樂。伯樂一見,就從自己車上下來,拉著馬絡頭哭了。伯樂脫下自己穿的麻布上衣,蓋在它的身上。它被感動了,就低下頭噴著鼻子,抬起頭發出長鳴。它的聲音響徹高高的天空,就像從金鍾石磐裏發出的樂音。為什麽這匹馬會這樣呢?因為它認出伯樂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而曾國藩在求才時,則是什麽手段都用,他根據不同對象,或結以交情,或待之以誠,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廣為尋訪,延攬當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隸等地都曾這樣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達、程鴻詔、陳艾等人都是他通過這種方法求得的。與撚軍作戰期間,曾國藩在其所出“告示”中還特別列有“詢訪英賢”一條,以布告遠近:“淮徐一路自古多英傑之士,山左中州亦為偉人所萃。”“本部堂久曆行間,求賢若渴,如有救時之策,出眾之技,均準來營自行呈明,察酌錄用。”“如有薦舉賢才者,除賞銀外,酌予保獎。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亂,生民或有蘇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後,上《萬言書》,並進入幕府,成為曾國藩進行洋務的得力助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