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的識,李鴻章的智

第四章 曾國藩的從政之“識”

字體:16+-

宦海浮沉,難有寧日,而曾國藩在一生中卻“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這與他的護身之訣不無關係。他認為身居高位,眼光一定要遠,考慮一定要深,任何時候都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謹慎自己的言行,戒驕戒躁,懂得淡泊寧靜的道理。

眼光要遠,考慮要深

古往今來,世事複雜多變,封建社會的宦海官場中,更是險象環生,危機四伏,難有寧日,任何時候,都有因善於鑽營、巴結奉承而受到重用的奸邪之人,這種人不把心思用到濟國濟民、建功立業上,而是挖空心思謀求個人私利,靠打擊壓製忠良賢士以求抬高、保全自己。

曾國藩早早就涉足官場,對那些結黨營私、苟且求生、貪圖享樂的庸官俗僚了如指掌,他想做點利國利民之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惹來閑言碎語。加上清廷乃是滿清旗人的朝廷,對漢人本就有著強烈的排斥與擠壓,這使得曾國藩愈加小心翼翼,慎而又慎,深思遠慮,唯恐不周。

曾國藩的家鄉有個朱知縣,與當地鄉紳關係甚密,與曾圖藩家也有密切來往。後來由於當地的財政出現了赤字,一些鄉紳擔心他會因此而被調離或降職,從而損害自身利益,激奮之時就口出豪言,想倡議全縣人民捐錢彌補虧空,從而留住這位忠正的父母官。曾國藩的弟弟向他征求意見,詢問該不該支持這種行為。

曾國藩認為,發出這樣的倡議之激詞,不過是官紳的小把戲。他們冠冕堂皇地提出來,似乎是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然而一旦付諸行動,出錢財的事必定分攤到百姓頭上。官紳們出不出錢、出多少錢誰知道呢?但他們最終卻是名利俱收。而且,在征收銀兩的時候,又必然會有惡官酷吏假公濟私、巧取豪奪、敲詐勒索百姓的血汗錢,更可怕的後果是,此事一旦實施,那麽以後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官府利用,豈不是把勞苦百姓推入深淵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