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的識,李鴻章的智

第三章 曾國藩的齊家之“識”

字體:16+-

“家”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溫馨的字眼。“家和萬事興”是中華民族一直信奉的真理,曾國藩也不例外。他作為一代名臣,對於親人,他“孝”字當先;對於朋友,他懂得包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勤儉樸素,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家和萬事興

同胞兄弟關係是一種非常可貴的關係,這種關係雖不像朋友之間那樣可以自主選擇,似乎是“天命”使然,但也正因為這一點而更使其珍貴不可多得。尤其由於身體內流淌著同一父母的血液,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關感。因此,同胞之間在最低水平上應該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在較高水平上,則應當結成一體,患難與共,互幫互助。

在人情淡薄、注重實利的今天,兄弟之間常常很難相處,更難以合作,而曾國藩兄弟數人,卻相互協助而一齊走上了戰場,成為在事業上患難相助的同誌,實在是難能可貴。尤其是曾國藩,無論是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之間,總是在百忙中給諸弟寫信,諄諄教導他們做人,頻繁督促他們的學業,關愛之情溢於言表。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全家兄弟姐妹共九個,他是曾家的長房長子又早有所成,因此在家裏的地位之高自然可想而知。曾國藩對待兄弟的態度,自是竭力地以德去愛護,而不是用姑息放縱來溺愛他們,他在家書中說:“至於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

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曾國藩自道光十九年進京,第二年十二月曾父進京,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弟弟曾國荃、兒子曾紀澤也跟著進京。兩年後,曾父離開京城回湖南,曾國荃跟著曾國藩留在了京城。到了九月初,國荃卻“急切地想回去”。曾國藩不理解他想要回家的原因,再三地詢問,曾國荃終不肯說明是為了什麽,曾國藩想可能是自己什麽地方不友善或約束太嚴,得罪了弟弟,就對弟弟說:凡是我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一定要說出來,千萬不要藏在心裏,如果我有什麽不對,你應當明說或暗示,我如果不聽,你可以寫信告訴家裏。但談了幾次,曾國荃終是一言不發,曾國藩為此事寢食難安,左思右想,不知何故。曾國藩沒了主意,便給父親去了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歉意,其言辭懇切,惜弟、愛弟、護弟之情躍然紙上。一年後,曾國荃仍執意歸家,曾國藩總算明白了其中原委,並為此事第四次寄家書給祖父雲:“年少無知,大抵厭常喜新,未到京則想京,既到京則思家,在所不免……又家中仆婢,或對孫則恭敬,對弟則簡慢,亦在所不免……且歸心既動,若強留在此,則心如懸旌,不能讀書,徒廢歸日。想此數層,故孫此即定計,打發他回,不複禁阻。恰好鄭萃田將去貴州上任,迂道走湖南省城,定於十六日起程,孫即將九弟托他結伴同行。”曾國藩的這封家書,雖瑣屑但詞意誠懇,雖繁累但情意真摯,其兄弟之情閃躍在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