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的識,李鴻章的智

上篇 曾國藩的“識”,有“識”才有從容

字體:16+-

第一章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之“識”

成大事者都非常注重修身養性,不斷錘煉自己的品性,以此奠定成功的基石。曾國藩的修身養性要訣,可以說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認為人要誌存高遠,好好讀書,善養浩然之氣,不欺人,完善自身,身心兼治,方能取得卓越成就。

成大事者誌存高遠

修身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誌,並且必須是樹立一個遠大的誌向,這樣才能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很多人並不是智力不如人、意誌不如人、條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過去後,他還是不如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樹立遠大的誌向。王陽明說得好,誌向不確立,猶如沒有舵的船,沒有馬嚼子的馬,飄流奔放,最後將到達何處呢?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誌存高遠的,無不是自強不息的。毛澤東從小就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毛澤東在退學回家幫助父親種田時讀到了《盛世危言》這本書,有感於國家的安危,無法安心種田,於是,立誌走出鄉關。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與母親商定,邀請老師毛麗鍾、李漱清,表兄王季範、文運昌等到家,幫助說服父親準許他繼續讀書。1910年秋,毛澤東第一次離開家鄉,去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贈給他父親。詩雲: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在東山學校雖然隻讀了半年書,但初次打開了眼界,接觸到了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當時,他尤其喜讀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誦出來,深受梁啟超“新民說”的影響。在東山小學,他還從同學蕭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傳》,讀得很用心,用墨筆畫了許多圈點,其中圈得最密的是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傳記。毛澤東對這些人物的曆史功績深表欽佩,希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人物出現,以挽救民族危亡。當年他在還書時對蕭三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致蹈越南、朝鮮、印度的覆轍。你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而且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說:“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它富強,獨立起來,要有很長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你看華盛頓,經過八年戰爭之後,才得勝利,建立了美國嘛!我們也要準備長期奮鬥。”從此,毛澤東就樹立了救亡革新、改造社會的大誌向,在離開東山小學前給自己取名“己任”,以表示把救國救民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後來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讀書學習的五年半時間裏,經常和朋友們互相勉勵說,人要誌存高遠,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誌,不要追求個人名利,不要打升官發財的主意。正因為有這種遠大理想的指引,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時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