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條條道路通羅馬,當一條路走不通時,就必須進行多種嚐試,靈活求變,尋找其他出路,這樣方可成功。李鴻章一生做人做事始終堅持靈活權變之策,他積極進行創新求變尋找出路,為人處世有屈有伸,有進有退,這使得他在各種場合都能保護自己,在明爭暗鬥中避開險象,坐穩了自己的位置。
為自己申辯要巧妙
淮軍在蘇南用兵,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連續攻克了蘇州、常州等名城,可以說是勢如破竹,這甚至大大出乎了曾國藩的預料,他在給友人的信裏說:“當初讓少荃率淮軍一旅之師,赴海濱一隅之地,隻是想讓他保護上海的餉源不受侵犯,沒想到隻過了一年,就能有這樣的功績,真是‘本非始願之所及,亦愧謀略之不如’。”淮軍能夠迅速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迅速跟上了同時代的步伐,實現了軍事裝備的近代化。淮軍初建時,一切全都仿照湘軍的營製,但是到了上海後,“未及一年,盡改舊製,更仿夷軍”。李鴻章和淮軍將領通過觀摩和討論,認為必須成建製地編組洋槍小隊,再加上開花炮隊,隻有這樣才能在實戰中發揮最大的威力。於是李鴻章立刻請大哥李瀚章從廣東派人到香港購買洋槍,在各營編組洋槍小隊。首先編組的是韓正國的親兵營和程學啟的開字營,然後是劉銘傳的銘字營和郭鬆林的鬆字營。
要將江蘇厘捐收支情況“造冊報部核銷”,這是李鴻章當上封疆大吏以來,第一次遭人彈劾,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政治危機,他為此而“愴惘”不已。
歲收4000萬兩之數,固然有點誇大其詞,但當時蘇南長江三角洲一帶,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李鴻章增設厘卡,原本是為了戰爭需要,但他也確實在其中大大地撈了一票。而且,由於他獨占了這一塊最豐厚的餉源之地,加上軍事上進展順手,誌得意滿之餘,很容易遭到同僚的嫉忌。隨著蘇南戰事的結束,再要讓這一地區承受過重的捐稅負擔,顯然與常理不合,所以在初期能和李鴻章以及湘、淮軍保持合作關係的江蘇士紳,這時也明顯與其有了利益上的衝突,殷兆鏞和王憲成就是他們中的代表。而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看到李鴻章的淮軍異軍突起如此之速,自然也要搬出一貫運用的操縱駕馭之術,加以警戒,就像當年壓製曾國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