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鼐到達上海之初,一度仍繼續為曾國藩出謀劃策。他曾寫信給曾國藩並指出:曾國荃部湘軍已進紮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對太平天國的首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太平軍必然會集結兵力由南路來援,建議曾國藩奏調江北的多隆阿部清軍由南京城北的燕子磯渡江,與曾國荃部南北呼應,對來援的太平軍形成兩麵夾擊之勢。這樣,太平軍縱有十萬援兵,也大可以不必擔心了。並提醒他說:“用兵於燕子磯口,必須水陸配合作戰,控製了這一軍事要隘,清軍的炮船可以一直駛入秦淮河,對太平天國的威脅會更大。以前向榮、和春兩位欽差大臣督率清軍圍攻南京,僅僅於陸路紮營於孝陵衛一帶,而長江與內河卻無一隻炮船,南京城內的太平天國政權由水路與各地太平軍保持聯係,暢通無阻,所以江南大營非但不能置太平天國於死地,反而兩次被太平軍擊潰。”進而提出:南京城占地麵積較大,攻城部隊難以合圍。而事實上卻不必硬攻,隻要斷其糧道,城內一旦絕糧,太平軍必然會自行潰敗。又具體分析道:現在淮軍已經攻占了蘇州以南的吳江縣,隔斷了江、浙兩地太平軍之間的聯係。嘉興、湖州(今浙江吳興)的太平軍正在籌集糧米,準備從陸路由句容之寶堰運往南京,行程約有一百數十裏,湘軍若能分兵阻斷由秣陵關接濟南京之路,南京的糧道一絕,攻城就更容易得手了。
李鴻章與陳鼐相知既深,倚任尤專,將其引為同誌,視為股肱,當作自己的高級參謀,幾乎事事都要預先征求他的意見。陳鼐也不負期望,對各項事務,無不盡心盡力,提出了許多極好的意見和建議,對於李鴻章建功立業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
陳鼐剛到上海,李鴻章就曾與他商議“減漕大政”,李主張加派公正紳士參與漕政,陳鼐當即表示“甚願入局襄助,以觀厥成”。當時,李鴻章長兄李瀚章已調任廣東督糧道,但仍然兼任著從廣東為湘軍籌餉之事。由於廣東督撫“欲分留厘餉四成”,加之廣東官場風氣與內地不同,李瀚章“意忽忽不樂”,遂寫信告訴李鴻章,打算於年底稱病引退。李鴻章與陳鼐商量該怎麽辦,陳鼐提出:李瀚章與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比較投緣,沈葆楨在來信中亦頗以他改官廣東為憾,建議李鴻章要求曾國藩將他調回江西擔任籌餉主事,“或於皖餉少助亦未可知”。李鴻章欲選派有才力者整頓江北的兵事和餉事,陳鼐與郭嵩燾極力推薦湘軍水師將領楊嶽斌,因楊嶽斌堅決“退讓”而未果。淮軍攻占蘇州、常州等地後,陳鼐建議李鴻章設立難民局以安置遊民,設立勸農局以幫助農民恢複生產。當時,蘇南有些地方土地連年無人耕種,成片荒蕪,逃避戰亂歸來的小農衣食不周,無力墾荒種植,陳鼐又讓李鴻章奏準重新開墾的土地暫緩征收賦稅,以解民困。這些措施促使大批流民盡快地回鄉複業,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社會經濟都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