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深諳傳統文化的精髓,明白中國的人情世道,具有圓融的處世智慧,比如能隨時看清周圍形勢,巧於謀劃細節,善於防患於未然,堅持深藏不露,做到安身第一,耐心等待時機等等,這使得他遊刃自如於晚清宦海之中。
不僅要謀細節,而且還要巧謀
李鴻章能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條件這一點,成為了他不敗的保障。李鴻章創辦淮軍和就任江蘇巡撫以後,效法曾國藩開設幕府,延攬人才,組建了自己的班底。依靠這個班底,李鴻章基本上解決了購製軍火和捐厘助餉問題。先拿捐厘助餉來說,李鴻章自采取關厘分途,以厘濟餉政策後,就置“商怨沸騰”於不顧,“百計搜剔,無孔不入”,他雖然承認“各省厘捐之重,無如上海”,但仍不斷下令加征。及至督軍挺進蘇南以後,每得一地,“即酌添卡局,以濟軍餉”,結果“分卡之密,近於煩苟”。
當時江楚各省厘金每年不過百數十萬,而蘇鬆兩百餘裏內卻歲收厘捐近3百萬。常熟柯悟遲抨擊道:“關卡重重,抽厘疊疊”,“實在有益於軍餉者不少,竭膏血於小民者亦多。”
1867年曾國藩承認:“蘇南厘金之弊,怨黷繁興。”“餉源所恃,僅在厘金,征斂百端,民窮財盡,此大亂之道,已在眉睫。”但因江蘇省厘金皆為李鴻章之所設,“投鼠忌器,不得不包荒示大”,徒呼奈何。
江海關關稅,循例應解戶部。但從太平天國與清朝之間的戰火蔓延到長江下遊以後,就改為“盡所收厘捐關稅抵放軍需”。及至李鴻章就任蘇撫,江海關關稅除了按照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規定,扣還英、法兩國賠款共計4成外,其餘6成主要用於籌還代征的漢口、九江兩關稅款、支付鎮江防軍、常勝軍、上海中外會防局用款和上海水陸各軍購製洋槍火藥費用。其中購製洋槍火藥一項,淮軍因係上海水陸軍中消費軍火的首戶,所以受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