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從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但他畢竟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誰掌握了他,誰就能以皇帝的名義向其他地方割據政權發號施令。這個道理雖然簡單,真正明白的人卻不多,袁紹就不懂。
建安元年(196年),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他,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禦之”的功效。袁紹偏不聽,覺得獻帝是個廢物,把他弄來還得養著,怪麻煩的。可見袁紹根本不是個政治家,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
同樣的提議有人說給曹操聽,曹操就早有此識。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麵前稱讚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覺得是說到了點子上。
獻帝東遷後,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兩頂,絲線十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兩箱,稗棗兩箱。獻帝到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隻有荀彧讚同,並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後鬥爭的有利性,“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但最初的迎接由於董承等人的阻攔並未如願。
後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京都洛陽。董昭又提醒他隻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這樣,曹操借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