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曹操傳

第四章 壯士暮年,誓不稱帝的梟雄

字體:16+-

封公建國,曹操為何不稱帝

無疑,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雖然一直被後世稱為“梟雄”,但也證明了其在曆史中的重要性。然而,成就霸業的曹操卻沒有真正的廢漢自立,這是為何,關於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再討論討論。

曹操曾說:“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複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麽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台,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如今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為外援,從而確保朝廷和自己的安全。

可以說,曹操從實踐中得到的最為重要的經驗是:不慕虛名重實權,縱然後人對曹操的稱王有眾多否定的聲音,但從曹操自身的角度來說,在當時,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

要擺脫漢室對自己的桎梏,曹操唯有封公建國、獨立建幟,走完這一步,就具備了問鼎的自然條件,不過,這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曹操自從打敗袁紹、兼任冀州牧,而歸還了兗州牧以後,冀州便成為了其根據地,後曹操又將根據地從許都遷至鄴城,隻留下少部分心腹繼續駐守許都,因而後來鄴城成為北方的政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鄴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宜複古置九州,則冀州所製者廣大,天下服矣。”曹操將要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