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地主豪強割據一方,戰亂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在這樣混亂的年代裏,一代梟雄——曹操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於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是家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養子,故改姓曹。曹操自小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20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與袁紹討伐董卓兵敗。後因鎮壓黃巾軍,選編其精銳,隊伍日益壯大,於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縣,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征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從陳留起兵,到病逝於鄴城,曹操的一生叱吒風雲,跌宕起伏,他是一位有理想、有熱情、有魄力的政治改革家,是一位文韜武略、撫平亂世的軍事家,更是傑出的文學家、詩人,他本人也是集猜忌、勇武、風流於一身的真英雄……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誌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足可見曹操懷有天下之心,但同時曹操生性敏感,他為父報仇屠殺徐州百姓,殺荀彧、華佗,都無法被原諒,晚年遭頭疼折磨的他更是身居高位,難掩孤獨。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滄海桑田,歲月也抹不掉曹操在曆史上的影響,我們無意於評價曹操一生的功過是非,我們隻是還原真實的曹操,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正說”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