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從滅了陳友諒之後,感歎“天下不足以定矣”,意思是說平定天下不再是什麽難事了。話雖如此,但是眼下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就是張士誠。
關於這個張士誠,我們前麵聊到過此人,他本是一個私鹽販子,後來經過“十八條扁擔起義”,用欺騙的手段誘殺了李齊後,襲占了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雖然張士誠和朱元璋、陳友諒等人皆是元末的義軍頭領,但張士誠跟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是有些區別的。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紅巾軍係統的,都信奉明王轉世的說法,都以推翻暴元統治、建立新秩序為最終目標,張士誠這人並非紅巾軍係統的,也不信奉明王轉世,打心底裏沒有想過要推翻暴元統治,一統天下。相反,在他的心中,一直認為元朝政府才是正統,朱元璋和陳友諒二人才是賊寇,一直隻想當個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罷了。
張士誠起兵之後,一會兒自己稱王,一會兒又投降元朝,總是反複無常,毫無信義可言。當時群雄紛紛起義,元朝廷焦頭爛額,根本顧不過來,因此張士誠雖然反複無常,卻也混得風生水起,勢力越來越大。
張士誠這人雖然鼠目寸光,胸無大誌,實力也不如朱元璋和陳友諒,但是此人卻有兩個很大的優勢。
第一,張士誠最為富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和陳友諒正在鄱陽湖大戰,張士誠自立為吳王,當時他的屬地南到紹興,北超徐州,西至汝寧府(今河南省汝南縣)、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等地,東至大海,縱橫兩千餘裏。
張士誠占據的地方不小,而且這些地方富得流油,張士誠不僅吃喝不愁,而且日子過得甚是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