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投降之後,陳友諒政權徹底結束了,那麽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的結局又是如何?
自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身亡之後,漢軍群龍無首,張定邊獨力支撐全局。
他其實並非不識時務,明知大廈已傾,無力回天,但是為了履行當年結義時的諾言,他一直強忍著箭傷,幫助陳理苦苦支撐著。後來陳理歸降後,他把忠臣之義留到了最後一刻,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先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然後自己遁入空門,削發為僧,自號沐講禪師,一直隱居在泉南靈源山。當時連年戰亂,有些舊屬舉目無親,沒處可去,於是也跟著他遁入空門,隱居泉南靈源山中。
張定邊出家為僧之後,再也不問世俗之事,一心向佛。他率領寺中僧侶,先後墾殖禪田,全部種植桑麻果蔬,寺中生活足以自給,他還時常拿些多餘的果蔬周濟周邊的百姓。
當時醫學並不發達,許多貧苦百姓因為生病缺醫少藥而家破人亡,於是張定邊便萌生了懸壺濟世的念想。他每天從靈源山中采取藥材,然後再用姑師井之水泡製藥茶,免費施舍給百姓,從來不求圖報。
也許是他的善心和忠心感動了上蒼,張定邊的壽命比較長,一直活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才死,年過百歲,而朱元璋雖然當了皇帝,卻比他早死了二十年,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有人說張定邊看著朱元璋比自己先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這樣說來幽默的背後確實有幾分道理。如果我們恨透了一個人,千萬不要拿刀去砍人,這與傳統講做人為善的社會相背離。
中國百姓一直有一種英雄情結,張定邊遁入空門後,民間還一直流傳著各種關於他的傳說。
據說張定邊年過花甲之時,還是精神百倍、力敵千鈞之人。洪武十年(1377年)的一個淩晨,已經60歲的張定邊像往常一樣來到西霞山練功。突然,林中狂風四起,樹木搖曳不止,令人不寒而栗。張定邊緩緩地睜開雙眼,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隻見前麵有一條斑斕猛虎,正從崗上飛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