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求救兵的這個人名叫張子明,臨危受命,可謂是一個不畏生死的英雄。
當時洪都城被六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別說常遇春這樣的猛將衝不出去,就怕是連隻鳥也飛不出去啊!
張子明十分機智,也非常謹慎。他趁夜黑坐著一艘小船,偷偷地從水路逃了出去。上岸之後,他為了保險起見,白天找個地方休息,到晚上才急著趕路,大路不敢走,專門走那種人煙稀少的山間小路。
一來小路不好走,二來夜黑看不到路,自然走得很慢,所以張子明足足走了半個月,才到了應天,找到了朱元璋。
其實,當時朱元璋的處境也不太好,整天唉聲歎氣,因為他不聽劉伯溫的勸阻,執意出兵安豐,又派第一功臣徐達領兵去攻打廬州,遭到了頑強的抵抗,久攻不下。
朱元璋聽完張子明的匯報後,看了看他,問道:“陳友諒兵勢如何?”
張子明是個懂得察言觀色之人,一看朱元璋滿麵愁容,想了想,回答道:“陳友諒雖然兵勢很盛,來勢洶洶,但是死傷慘重,現在旱季已到,河水日減,這對於陳友諒的巨艦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日久缺糧,隻要援兵一到,定能打敗他。”
關於這段回答,《明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兵雖盛,戰死者多。今水未涸,賊巨艦將不利。援至可破也。”(《明史》)
張子明的回答非常藝術,因為當時朱元璋心情不好,他要是直接說朱文正已經撐不住了,你快發援兵吧,遲了可就來不及了之類的話,那隻能給朱元璋心中添堵,有可能求不到援兵,搞不好還會掉腦袋。但是他如此一說,雖然目的也是求援,但是讓朱元璋看到了希望,至少不會給朱元璋添堵。
顯然派來的張子明深諳一些人生智慧,他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去求救兵,而事情又是十萬火急、不得不說的時候,不跟領導說要如何如何做,不做會有什麽嚴重的後果,而是說如果我們如何如何做,將會有怎樣的美好結果的方式講,讓意見更容易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