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布施的心,遠比布施的金額更寶貴。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佛教也負有教化社會的責任。為了培育人才,佛光山陸續開辦多所大學,然而建設大學需要相當的經費,動輒耗資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不是佛光山或少數人的力量所能完成。我的願望是效法武訓的精神,以托缽興學的方式辦學,因此發起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運動。
百萬人興學運動,結合了百萬人的力量,每個人每月捐款一百元,為期三年,捐款人稱為“大學建校委員”。有人認為,每個月隻捐一百元,時間長達三年,太麻煩了,為何不一次捐三千六百元。但我以為兩者的意義不同,“每個月一百元”主要是要讓大家有恒常心,每個月繳交一百元,並且惦記自己是大學的建校委員。
每月一百元的發心,除了提醒自己是“大學建校委員”,必須助人、利人、興學外,更能以此作為自我的教育與修養。三年中所累積的功德,精神的升華,心靈的淨化等等,這些無形的心靈教育與人格成就,更勝於大學生的四年所學。
教育乃百年大計。淨化人心,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變化氣質,是讀書的最大受用。以百萬人興學提升大眾參與興學的認同感,凝聚百萬人的心力,廣結百萬人的善緣,促使百年樹人的建校功德得以圓滿。
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布施不是一時的,布施要發長遠心,養成布施的心,遠比布施的金額更寶貴,這才是我堅持“百元捐獻”的真正用意。三等人|三等人
人有三等,我們當檢視自己是哪一等人?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世間人各有不同的層次和等級,就連我們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種等級: 有的朋友如花一般,在你春風得意,美麗光彩的時候,才親近欣賞你;等到花朵凋零,就毫不珍惜地離棄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財富或權勢作為稱量的標準,來決定交往的深淺。有的朋友如山,穩重包容,不論飛禽走獸,都可以給予愛護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