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與“為人”含藏著無限的、至美的未來。早期,馬來西亞經常有旅行團到台灣,必定會到佛光山,不過那時佛光山才開山沒多久,路不是很好走。
有一次,我從東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到西山女眾學部上課,就在朝山會館的轉彎處,看到一位瘦小的老婆婆東顧西望,不知要往哪兒走。我見她年紀大,駝著背,又裹著小腳,蹣跚尋路的樣子,生怕她行動不便,於是趕緊上前對她說:“歐巴桑!請到朝山會館休息,呷一杯茶。”也不知她有沒有聽懂。
隻見她搖搖手用馬來西亞的口音說:“不行……團體……要趕快去趕車……”我比手畫腳地告訴她說:“歐巴桑!這邊的石階有一百多層,對您可能不太方便。那個邊上,有一條斜坡路比較好走,來!我帶您去。”於是,我把她帶到另外一條較平穩的路,請她慢慢地走,不要急!
數年後,我到吉隆坡講經,將要離開吉隆坡的佛教大廈時,有一通電話告知,有位黎姑邀我見麵。雖然行程匆忙,為了給人歡喜,我還是答應了。
她一來沒多說什麽話,隻是捧著一個牛皮紙袋,對我說:“這些給您辦教育。”說罷,就匆匆道別了。我打開紙袋一看,竟然是二百萬元的教育基金。我仔細回想,才憶起,原來她是數年前到佛光山經我引路的老婆婆。
後來,我每次到馬來西亞弘法,她都拿出二三百萬給我,不知捐了多少次。每次的感動,都不知如何落墨才足以形容。我一生從不與信徒化緣,也常常教育徒眾,化緣要化心,讓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布施,並能給予信心、希望、歡喜、心安、鼓舞與佛法,這是每一位弘法者應該做的。
對於這位老婆婆的布施,我從沒有特別感謝,然而她卻也無怨無悔,任歲月流逝不改其心,從來不求回報,也不多奢求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