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天賦和特點,但是每個人的價值往往需要通過別人的利用來得到體現和詮釋。
被利用,換一種角度來看就是被需要。如果你思考得透徹一點,其實它們都是一個意思,隻不過一個是經濟學名稱,另一個是心理學表述而已。
一個人不管是做管理也好,做營銷也好,做研究也好,判斷他的價值大小取決於兩個問題的答案:
(1)你對別人有多大的利用價值?
一個人的價值其實也決定了其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一種產品被別人需要了才會購買,沒有需求的產品自然沒有市場。需求有自然需求和被創造需求之分,自然需求比如說要吃飯,要儲蓄,被創造需求就是將潛在需求轉換為自然需求。為什麽如今大賣場正在逐漸取代百貨商場?因為其寬廣的麵積可以讓顧客走出更長的購物路線,經過特別設計的產品擺設會不斷創造出需求。本來一個顧客隻想買大米的,經過水果架前看見新鮮的水果,就會想到吃完飯要吃個水果幫助消化,新的需求引發新的購買行為,營業額自然就上去了。
同理,一個人除了在自己的崗位和專業方麵滿足客戶、同事、朋友的需求以外,還要看看是否可以創造出客戶、同事、朋友對自己的需求。舉例說,一個做理財的人,能否多了解一下自己客戶的家庭,如給某個客戶正在上大學的兒子提供一些學業上和學業外的指導建議,這就形成了客戶對你的需求,你們的關係也可維持得較長久。這是“在紅海中發現藍海”的方法。
(2)你對別人的利用價值在多大程度上不可替代?
有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久了,你想讓老板給你加薪,但是老板根本不理會你的要求,如果你拿辭職作為威脅,那對不起,你該走人就走人,沒有人會苦口婆心地挽留你。悲哉!為什麽老板對你會如此決絕?原因就是,你不但可以被替代,而且可以被更好的員工替代,走了你一個,還有100個人可以頂替你的工作。如果處於這種境地就糟了,被利用還可以說明你是有利用價值的,可是該炒你就炒你,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可替代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