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是人生路上的真經
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作聞過則喜,它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樂於接受他人的批評,當聽到他人指出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就欣然自喜。這個成語出自我國的古籍《孟子》,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他人的批評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誇耀的好話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聽,但要知道,好話除了能夠讓我們心情稍微順暢之外沒有任何作用,而批評的壞話則不然了,它雖然刺耳,卻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身上的不足,進而改變缺點,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不斷“自新”的人。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現代生活中,那些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人無不是能夠聽取並接受他人批評的人。
顧頡剛先生是我國著名史學家,也曾是北大的教授。除了在治學著書上麵極為嚴謹,顧先生還是位非常虛心的人。即使有如此大的成就和聲望,顧先生仍然能夠做到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哪怕是來自於他的學生。
顧先生在北大教書的時候曾經針對《尚書》中堯典的十二州提出過它是受漢武帝十三州影響的論斷,轟動一時。但這一論斷卻遭到了他的學生的質疑,他的學生在翻閱了大量事實之後,認為顧先生的論斷並不成立。
得知了自己的學生膽敢質疑自己的學術成果之後,顧先生並沒有生氣,反而鼓勵其學生把自己的看法完完全全地寫出來。在這位學生寫出了自己的論文後,顧先生給予了認可,並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觀點,甚至公開稱:其轄熟於史事,餘自顧不如,此次爭論漢武帝十三州問題,餘當屈服矣。
虛心接受學生的批評,並改正自己的意見,顧先生的大家風範可見一斑,這也就難怪在先生去世幾十年之後,仍然可以作為史學界的一杆大旗矗立在前方,激勵著後學者向其靠攏。
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學會坦然地接受他人的批評。我們必須承認,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的惡意誹謗攻擊之外,絕大部分批評確實是針對我們的弱點和失誤來的。我們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