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不較真的哲學

哲學85苦也好,甜也罷哲學85

字體:16+-

苦也好,甜也罷 人生苦也好,甜也罷,隻是一個過程,有起點也有終點。按照佛教的說法,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便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方能自在於心間。

星雲大師說過:“生理上的病叫作痛,心理上的病叫作苦。”換言之,總是感覺生活苦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苦,其心理基本都不太健全。

著名哲學家周國平也說:“年少之時,我們往往無病呻吟,誇大自己的痛苦,甚至誇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約有二。其一,是對人生的無知,沒有經曆過大痛苦,就把一點兒小煩惱當成了大痛苦。”

對,不是苦,也不是甜,是自在。苦也好,甜也罷,如果不自在,都不是好滋味。自在最好。樂觀是幸福的開始,而自在本身就是幸福。

成語也說,“苦盡甘來”。從理論上講,解決掉苦,也就產生了樂。換言之,你的痛苦越多,你的歡樂也越多。怕就怕人一頭紮進苦水中,不給甜蜜絲毫機會。

因為苦,所以甜。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苦就沒有甜。苦與樂,本是與生俱來的雙胞胎。在一定程度上說,每一顆苦果都孕育著甜蜜的種子,隻是由於它休眠於苦的最深處,需要用心發掘,用心培養,才能茁壯成長,越開越甜。未經發掘的苦,永遠是苦果一枚。

有個小寓言:秋天,一頭牛嚼完一把枯草後,習慣性地眯起眼睛,反芻起來,臉上滿是幸福。一條狗見了,不解地問:“牛大哥,一把苦澀的幹草,用得著來回地嚼嗎?你這不是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嗎?”牛說:“有些苦,多嚼幾遭,就能從苦中嚼出甜來。”狗無法理解,搖搖頭走開了。

能從苦中嚼出甜來,你便懂得了生活。但前提是,不管它有多苦,你得不斷地嚼下去。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中國曆史上有不少因吃得了苦最終品到了大甜頭的人,越王勾踐就是其一。被吳國打敗後,他為了複國,睡在柴草堆上,吃飯、睡覺前還要嚐一嚐苦膽,同時命一軍卒在旁邊喊:“勾踐,你忘了戰敗的恥辱了嗎?”他自己則嚴肅地回答:“沒有,我沒有忘記。”經過長期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