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他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在一對多的講話場景下要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對於新老員工犯錯誤後的批評教育,就要區別對待;對新員工不能一味打擊,對老員工也不能聽之任之。考慮到員工的性格特點、自身素質、心理和士氣等細節問題,這樣,才能使員工對你的話心服口服。但在突出“領導霸氣”的同時,也要表現出你對員工的關懷,並盡量使兩者融會貫通。這也是管理者以語言駕馭全局的根本所在。
說任何話之前,我們都要在腦海中替別人想一想,這樣說出的話才不會引起矛盾和誤會。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犯的錯誤通常來自隻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就要學會換位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調整行為方式。換位思考就是完全轉換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從而更理解人、寬容人。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處理問題,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把自己擺放在對方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再認識、再把握,以便得到更準確的判斷,從而說出話也才能真正說到別人的心窩裏。
從前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個浪人。一位智者說: “可以,但是你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誰要從沒有犯過錯誤,那他就可以動手。”在場的每個人都自覺問心有愧,最後誰也沒有砸他。
為何所有人在智者的這個問題前變得不敢動手了呢?因為沒有一個人有動手的資格——隻要想到自己原來也有可能犯錯,就都會同情這個浪人了。
即使是最沒本事的人,在責備別人時通常也能夠大發議論;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對待自己缺陷時也容易糊塗。我們隻要經常用指責別人的態度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去對待別人,怎麽可能沒有大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