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紙曾經刊載過這樣一件令人費解的事:
某地區的農貿市場裏,有一家賣米的店鋪,門口掛著一個特殊的招牌:顧客每買本店一袋大米,都要“搭”一小袋沙子。嗬,買東西給錢就是了,竟然還明目張膽地向顧客索要東西?這是什麽道理呢?
店主無奈地解釋了個中原因:該市場上銷售的大米普遍都摻有沙子,摻沙率最高達30%,平均也達到了10%。這家店的店主開始也不願意昧著良心賺錢,可周圍的同行都這麽幹,他家的生意被排擠得舉步維艱,連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維持了。
在無情的市場競爭和經濟壓力麵前,他選擇了同流合汙。可是,店主的內心還是很糾結,實在不願意看到白花花的大米裏摻著沙子。於是,他就想了這麽一招。
有人指責店主說,他的這種行為和明搶沒什麽區別,店主卻反駁道:“真正缺德的是那些把沙子摻進大米裏的人,我也是被逼無奈才出此下策。我這麽做,就等於把沙子給你們撿出來了,不硌你們的牙,省了你們的事。再說,我也就搭了個市場上的平均數啊!如果不搭這沙子,我哪來的生意啊!我靠什麽生活下去啊?”
這種現象叫作“劣幣驅逐良幣”,它描述的是一種曆史現象:在鑄幣時代,倘若市場上有兩種貨幣——良幣和劣幣,隻要兩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相同,人們就更傾向於使用劣幣,而把良幣收藏起來,或者積累多了再鑄造成數額更多的劣幣。時間久了,良幣就退出了市場,隻留下分量不足的劣幣在市麵上流通。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願意使用“壞”錢,不願意使用“好”錢,結果壞的就把好的排擠出了流通市場。想想看,你在掏錢包買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也習慣先花破舊一點的錢,留下票麵比較新的錢幣?
道理都是相通的,把劣幣驅逐良幣的模式移到感情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鮮花總是插在牛糞上,巧婦常伴拙夫眠!對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會想不通,為什麽許多漂亮的姑娘會嫁給一個各方麵條件都不如自己的人?而那些各方麵條件很好的男人,卻又娶不到和自己條件相當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