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博弈心理學: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多說“我們”少說“我”

字體:16+-

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往往會避開“我”字,而選擇用“我們”。

其實,這是在運用“自己人效應”,它和社會心理學中的喜歡機製是一脈相承的。所謂“自己人”,就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為同一類人,“自己人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加信賴、更容易接受。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為此,不少人都來做農民的工作。可不管是耐心勸解,還是利益**,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列寧隻好親自出麵。

列寧對農民說:“你們想燒房子,沒問題啊!不過,在燒房子之前,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好不好?”“當然可以。”

列寧問:“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

“是我們造的。”農民回答。

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好!”農民異口同聲地回答。

列寧再問:“那麽,這房子我們還要不要燒呢?”

農民們覺得列寧講得很有道理,最後同意將房子保留下來。

在整個博弈過程中,列寧運用的都是“自己人效應”。他巧妙地利用感情技巧,拉近了與農民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對方化解了內心的積怨。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這一招也是百試不爽的。

馮玉祥將軍在他的“丘八詩”中號召士兵:“重層壓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現五洲。”他十分體恤士兵,關心他們的生活,曾經親自為傷病員嚐湯藥、擦身搓背,跟士兵們一樣吃粗茶淡飯。正因為此,士兵們都覺得馮將軍沒有架子,因而都尊重他,聽他的領導,有什麽想不通的事情也都願意跟他訴說。

細翻中外偉人的傳記,我們大都會發現一個事實,這些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往往都散發著吸引人的魅力。這份魅力不僅限於他們的能力和才華,更在於做人的藝術。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深諳人心,任何層次、任何年齡的人跟他們在一起,都不會感到有隔閡,甚至會覺得“他就是和自己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