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紐加姆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讓17名素不相識的大學生同住一棟公寓,在四個月的時間裏觀察他們之間的親疏變化。最初的一段時間,住在同一間房子裏的學生關係都很親密,但隨著接觸時間延長,學生的交際範圍開始擴大,不再拘泥於同一房間。他們根據自己的性格、價值觀等,尋找相似的人成為好友。
實驗結束後,這些因彼此特性相似而結交的朋友,依然保持著親密的聯係。據此,紐加姆得出結論:人們都喜歡個性、對事物的觀點、人生價值觀等方麵相似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相似性原則”。
為什麽人會喜歡同與自己相似的對象交往呢?從心理學上來講,如果交往的對象與自己相似,社會價值觀、個性品質和對一些事物的評價都一樣,這樣會更容易彼此信任,對人的心理和情緒起到積極的作用。相似的人組成一個團體,彼此之間很少會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執,還能在心理上團結起來一直對抗外界的阻力,增強自身的安全感。
道理說完了,接下來就要落實到行動上。可是,問題來了,生活不可能如人所願,我們也不可能每次都遇見跟自己相似的人,萬一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怎麽辦呢?總不能因此就拒絕交往,那樣的話,生活和事業的圈子都會越來越窄。
什麽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博弈高手?那就是,無論遇見什麽樣的人,彼此之間差異大不大,都能迅速地打開人心,與對方建立良好的關係。哪怕是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發現周圍的人跟自己的性格愛好都不太像,也能盡快找出與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讓自己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地靠攏,盡快地融入環境。
畫家梵高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年輕時熱衷於傳教。25歲那年,他到比利時的礦區傳教。那裏的人靠采礦為生,終年穿著破舊的衣服,臉上全是煤灰。梵高剛到此處時,心裏也是沒底的,擔心自己不被當地人接納,一直在思考能用什麽辦法讓他們認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