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決策與他人決策相互影響時,往往就會陷入選擇困境。
1950年,擔任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的數學家艾伯特·塔克在給一些心理學家講演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問題時,利用兩個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構造了一個博弈模型,即“囚徒困境”。
這個博弈設計如下所述。某地發生一起盜竊案,警察抓獲兩名嫌疑犯: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警察心知肚明,這兩個人就是案件的始作俑者,隻是沒有證據給兩人定罪,隻好想辦法讓他們主動交代。警察將兩名嫌疑犯分別關押,告訴他們坦白從寬的政策:如果兩人同時坦白,每人入獄3年;如果都不說,每人入獄1年;如果一個說了,一個沒說,抵賴者入獄5年,坦白者可以直接回家,免受牢獄之苦。
你猜,兩個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或者,若你是其中一人,你會怎麽想?
現實的結果是:胖子和瘦子都坦白了,兩人各被判刑3年。
原因很簡單,對胖子來講,如果瘦子說了,自己也說了,自己將入獄3年;如果瘦子說了,自己沒說,自己將入獄5年。這樣一想,不坦白就不太合算。如果瘦子不說,自己說了,自己會被釋放,但瘦子真的不會說嗎?他不太敢相信。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麵:
A——如果對方沉默,背叛能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坦白。
B——如果對方背叛而指控我,我也要指控他,才能得到最低的刑期,所以還得選擇坦白。
胖子和瘦子麵臨的情況是一樣的,兩個人依據理性思考,最終都會選擇坦白。這是兩種策略中的支配性策略,也是這場博弈唯一能夠達到的平衡。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都隻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會顧及其他對手的利益和社會效益。對兩名盜竊犯來說,都選擇拒絕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但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讓雙方獲得最大利益,因為這種改變會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料的風險,即萬一對方沒有改變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