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博弈是互動決策論,不要無視對手玩家的存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對“博弈論”詞條的論述十分精辟,他認為,博弈論較具描述性的名稱應當是“互動決策論”,因為人與人間的決策與行為會形成互為影響的關係,一個主體做決策時必須考慮對方的反應。
無論是生活中的日常溝通,還是商業中的業務洽談,都難免牽涉利益糾紛。在麵對種種糾紛時,每一方都渴望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策略。隻是,這樣的選擇往往帶不來最好的結果,因為博弈是互動決策論,你不能無視對手玩家的存在。
當兩者處於合作關係時,雙方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應該知道,合作的過程需要雙方做出妥協和讓步,保證步調一致,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一方過於看重自己的利益,那麽另一方也會采取同樣的策略。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方希望投入最小的成本來獲取最大的利益,可一旦他真的這樣做了,對方也可能會這樣做。最後,誰都不願意投入和付出,整體的利益必然會減少,以至於兩敗俱傷。
當兩者處於競爭關係,在製定策略的時候,必然會以提升自己的利益、削弱對方的利益為主要目的。當一方費盡心思從對手那裏獲益時,對方也會產生同樣的想法,甚至采用雷同的策略,結果導致每一方都采用最能消耗對方利益的策略,依然是兩敗俱傷。
就算不是合作或競爭關係,隻是日常就某個問題進行溝通,也可能會因為身份地位、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在各自的選擇上產生一些衝突。比如:夫妻兩人吵架了,妻子選擇用冷戰的策略試圖讓丈夫向自己認錯,而丈夫卻因為妻子的冷戰認為她不可理喻,也選擇了用同樣的方式回應。這樣一來,妻子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而丈夫對妻子的不滿也增加了。丈夫心裏想的是,如果妻子選擇用溫和的方式溝通,那麽他是願意主動道歉的,哪怕引起爭吵不都是自己的錯,他也樂於“讓著”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