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拿出一張麵值5元的紙幣進行競價拍賣,規則是一旦出價者給出的價格低於其他競拍者,他就會失去這筆錢。拍賣開始後,這張紙幣的起價是0.1元,很快就有人把價格抬高到0.2元,接著又有人抬高到0.3元、0.5元、1元、2元、3元、4元、4.7元,甚至4.9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積極地提價,這種積極性源於出價依然低於5元,無論開價多少,都意味著有利可圖。
然而,當出價達到4.9元乃至5元時,顯然盈利已經微乎其微。按照常規思維來說,人們應該放棄競投,畢竟競價的意義不大了,但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樣。人們此刻開始擔心:如果其他人的競價比我高,那我之前的出價就白費了,所以必須再往上抬。
就這樣,所有的參與者都卷入了競價式的“賭局”中,競價的標準不再是5元錢,而是其他人的出價。他們都希望超過對方的報價,但是很可惜,這種競價模式最終產生的結果是,所有人在競價中的出價都會超過5元。
回顧競價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一開始都覺得自己的價碼會是最後價碼,但隨著競價的推進,局麵逐漸失控,因為其他的競爭對手也是這樣想的。此時,競價已經脫離個人的期望,參與者之所以繼續抬價,一方麵是為了壓過別人的價格,不讓自己虧損更多;另一方麵是在競價中不斷遭到他人的挑戰(抬價),情緒受到影響,理性認知幾乎為零,剩下的全是盲目衝動與意氣用事,想要利用不斷抬高價格的方式找回麵子。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想必你也看出來了,這個博弈過程完全是一個陷阱,參與者跳進去之後,很難全身而退,總試圖用抬價來擺脫困境,結果卻越陷越深,騎虎難下。
那麽,怎樣才能跳出這個陷阱呢?
第一種選擇是,當別人出價比自己高一些時,或者看到其他參與者不斷抬高價格時,及時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遊戲,及早退出或拒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