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別抑鬱了,你的未來會更好

行為療法

字體:16+-

行為療法亦稱矯正療法,此法源於行為主義理論,並運用行為主義方法來進行谘詢和治療。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的條件反射理論及其發現的條件反射作用現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主義理論創始人華生(1878—1958)的模擬恐怖實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1904—1990)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是行為主義的主要理論。

行為主義認為,隻有根據一個人的外顯行為才能決定此人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若此人行為不正常,則此人就是異常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獲得的,谘詢人員可以通過對個體的再訓練(再教育或重新建立條件反射)的方法(教他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做新的適宜反應)和在某些方麵改變他的環境的辦法把不正常的行為變為正常,這就是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

行為療法有多種具體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係統脫敏法,又稱交互抑製法、對抗條件作用,它應用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逐步地使正常反應加強、不正常的反應消失,從而達到行為矯正的目的,也就是讓患者分步驟地接觸引起他敏感反應(如恐懼、焦慮、厭惡等)的事或物,由反應程度輕的逐步過渡到反應程度重的,使他逐漸習慣而消除敏感,此法常用於恐怖症、焦慮症、抑鬱症等,另一種脫敏法是衝擊療法(又名暴露療法、滿灌法),即患者直接接觸敏感的事物,並促其堅持,從而達到脫敏的目的。

(2)厭惡療法,又稱處罰消除法,此法也是根據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

反射原理而發展起來的,谘詢者幫助谘詢對象將要消除的行為或症狀同某種使之厭惡的或處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從而達到消除或減少不良行為的目的,此法常用於戒煙、戒酒或戒藥癮以及矯正性變態、強迫症和某些其他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