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忍是一種心法,一種涵養,一種美德。
人在社會上行走,“忍”是很重要的一個字,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有不能如我意的問題存在,有些問題無法很快解決,更有些問題不是自己能力所能解決,所以也隻能忍!
元代學者吳亮曾說:“忍之為義,大矣。唯其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觸來無競,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於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於無過之地,去聖賢又何遠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愛憎,捃拾人非,動峻亂色。幹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於倉卒者,未必不入氣勝。不失之褊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將恐眾怨叢身,咎莫大焉!”
不能忍的人雖可以暫時解除心理的壓力,但終究自毀前程,失去長遠的利益。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拘泥於眼前得失,在雙方發生意氣之爭或利益衝突時,寧可選擇忍。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的喜歡和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官時,他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
張老夫人的鄰居是一位姓葉的侍郎。張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親時,覺得家中的房子呈現出破敗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整修一番。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正巧,侍郎家也正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占用兩家中間的一塊地方。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方做回廊。於是,兩家發生了爭執。張家開始挖地基時,葉家就派人在後麵用土填上;葉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過多次,有幾次險些動武,雙方都不肯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