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微軟的曆史,微軟一旦發現了新的產品或新的服務或者新的公司,而這些新產品、新服務、新公司一旦領先、一旦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蓋茨通常就會采取收購的策略。
購買外部的公司不僅僅可以獲得一個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原有的、已經組織得比較成功的人。從微軟最早搭配給IBM的產品MS-DOS起,蓋茨就學會了收購的策略。
截止到1998年年底,微軟已成功地執行了約七十項收購,價值超過25億美元,使蓋茨成為了半個世紀電腦公司的最大的買家。
僅1997年,微軟就買下了10家公司,與此同時,他還通過向其他公司投資的方式來為日後的收購行動打下基礎。
微軟辦公室套裝軟件中有一個數據庫軟件叫Access,其實這也是蓋茨於1991年12月收購的現成的軟件,他希望用這個軟件來應對完全的競爭者寶蘭公司。其實,1991年年中時,微軟已買下了一個專門研究數據庫的軟件公司,即福克斯軟件公司,從而獲得了福克斯數據庫軟件,但這並沒有動搖寶蘭公司的市場份額。微軟花費1.7億美元收購福克斯的紀錄是曆史上最高的,同時獲得了該軟件公司的50名頂尖的程序員。在這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微軟的數據產品就由10%的市場占有率上升到50%,大舉侵吞了寶蘭公司的市場,也因此與寶蘭公司結下了宿怨。
寶蘭公司、蓮花公司、完美文書和網威公司,這些都是盛極一時的超級公司,一旦被微軟鎖定為目標後,他們就變得步履蹣跚。這與微軟采取的兼並、收購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近的例子,應當是微軟與美國在線之間商業競爭中的故事。
微軟的過去是用對手的失敗鋪墊起來的,或者收購對手而獨占市場。AOL不同於微軟,卻創下了出人意料的紀錄。它從一個私有在線服務商成長為Internet服務供應商統帥;從前,Web財富的表現形式是時髦的內容和多餘的劣質圖像,AOL在當時就顯示出對普通顧客的需求和品位的理解。他始終將市場定位在終端用戶上。當比爾·蓋茨在1993年威脅揚言,假如AOL擋了道,微軟就要“買或埋”了它的時候,而AOL並沒有向對手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