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泊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1恬淡與安然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曆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穿正裝,恭敬地去接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說,“我的心靈已經成了身體的奴仆,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於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雖然,一提到陶淵明,大家會想到他所構想出的田園生活的美好圖景,但我想陶淵明所創作出的這些田園詩歌,目的一定不在於為後人虛擬一個美好的田園,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詩歌讓每一個人心裏都開出一片樂土。
當然,說到這裏,也許很多現代人覺得在當今的社會中,這種思想與其已經格格不入,不滿足,有上進心,獲得更高的收入,似乎成了人們不斷地追求,但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才更應該認真審視儒家所倡導的安貧樂道的意義,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擁有一個好心態、好人生。
可以說,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人簡直少之又少,很少有人會認為追求理想的精神快樂,值得人們用忍受物質生活的貧窮來取得。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更偏重於物質,認為精神的快樂應該是建立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沒有人能超越這一點,人都是喜歡安逸的。而孔子和顏回並不這麽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不僅僅有追求理想的信念,更多的是具有為人樂觀的精神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