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包容

第21章·不 怨第21章

字體:16+-

不 怨

不順利時,既不埋怨老天爺,也不遷怒旁人。

1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說:“不懷恨於天,不責怪於人。”

孔子是一個誌向遠大的人,一心要以仁義之道來整治家國天下,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為此他曾經廣泛遊曆諸國,希望有君王能夠采納他的思想主張,行禮治,盡仁道,明倫常。可是當時諸侯之間連年攻戰,人人自危,奸謀權術橫行,勇力軍法並重。各個諸侯國王急功近利,欲圖自保或者稱霸天下,孔子的一整套根治社會弊端的慢功夫自然難以見用於世。這倒並不是說孔子的思想理論不好,而是由於道德教化、人心轉變往往見效很慢,在當時紛繁動**而又複雜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難以具體實行。因此孔子周遊了一大圈之後,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懷才不遇,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甚至因此不斷遭到別人的譏諷和嘲弄。所以孔子才會發出世上沒有懂他的人的感歎。

不過孔子之所以是孔子,是“聖人”,而不同於常人就在於他雖然一生鬱鬱不得誌,但是卻能夠通達事理,用他的話講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事實上人的一生,不如意的時候往往多於如意的時候。那麽在我們麵對不得意之時,是灰心喪氣、怨天尤人,還是像孔子一樣心態怡然呢?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心態問題,也是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有成就的大問題。可以設想一下,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推銷他的治國理論,但卻沒有一個國君重用他,如果他灰心失望了,整日怨天尤人,以酒澆愁,那麽也許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曾經有這麽一個人的存在了。但是孔子卻能在那麽絕望的情況下,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不能直接將自己的理論推銷給君主,可以傳授給學生,通過學生再推銷給後世的君主。孔子的這種執著和達觀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