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美
世界都是由於和而美,也是因美而和。那美麗的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和鮮潤;那藍藍的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襯托,才顯得靜穆和安詳;那寬廣的大地,因為有了萬物的擁吻,才顯得和平和馨香……
1以和為貴
“和”是中國審美文化的精神,是儒家價值觀的終極目標。儒家文化,崇尚“和”、重視“和”、提倡“和”,追求“和”。視“和”為宇宙萬物本然的狀態,把“和”作為最大的價值,把“和”作為最高的目標,把“和”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夫妻和睦、家庭和諧、天人合一、鄰裏順和、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等等。總之,“和”是宇宙萬物的大道,“和”是社會人生的大義,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人際交往中崇尚“和”字。孔子的學生子有將老師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和為貴”。孔子也把“和”看成處理國家關係、種族關係及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他十分重視社會的整體和諧。“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子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禮記》中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極致。
孟子提出“人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爾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醜》)這裏所謂人和是指人民的團結,人民的團結是勝利的決定性條件。孟子將“人和”的地位置於“天時”、“地利”之上,成為宇宙“三才”(即天、時、人)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荀子則以人能“合群”為本,引發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的道理。他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就是因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