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愛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世界因愛而存在
仁愛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本質的規定。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人際和諧、包容的前提,也是社會、團體、組織和諧的前提。如果人類喪失了仁愛之心,人性發生了異化,人變得邪惡了,那整個社會將充滿暴力、充滿血雨腥風。就拿現在的恐怖分子的暴力行徑就是一種仁愛之心的喪失。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愛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誌。是進行文明自律的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仁愛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為了能夠對社會、對組織進行和諧有效的管理,儒家、墨家、道教都提倡愛的思想,佛家也講愛。儒家提倡“仁愛”,墨家提倡“兼愛”。儒、墨兩家曾經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最有影響的兩大學派,他們的仁愛思想對我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仁愛、兼愛、慈愛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著名的曆史學家蒙文通教授指出:“兼愛是東方地區的共同思想。人與人相愛,又是慎到、田駢‘公而無黨,易而無私’的基礎。莊周一派的思想,總是以不屑之意待人,輕視絕俗,而自視甚高,使人與人相輕。商、韓一派總是以權術對人,使人與人相賊。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對仁義。東方的儒墨談仁義,主張人與人相愛。田、慎的‘還與眾人同道’,必然要以兼愛為本。楊朱、墨翟都主張仁義,與老、莊、韓、商都不同。百家盛於戰國,但後來卻是黃老獨盛,壓倒百家,兼愛可能是其重要的因素。”
根據蒙文通的分析,在我國曆史上有主張人與人相愛的和主張人與人相賊的兩種文化傾向,但是,占主導地位的、影響深遠的是“仁愛”的思想。根據《莊子·天下》篇的記載:“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為惠施曆物十事之一,可見,名家也是講仁愛的。“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主線。在《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說文》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即“仁”是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範疇。人是社會化的生物,人不是孤立地生活,而是處於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聯係之中的,所以人的相互之間的社會關係是人際之間的最基本關係。有人說,人最需要的是人。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往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早就看到了人際關係的極端重要性,把學術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的研究上,提出了“仁”這個概念,把人從天命神學中解放出來,為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礎。